澳门·威斯人(中国)官方网站
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基层党建——澳门威斯人游戏网站官网教工二支部、学生三支部赴北川县曲山镇开展“流动党校”特色党建活动

  

5月17-18日,澳门威斯人游戏网站官网教工二支部、学生三支部组织师生党员30余人赴北川曲山镇开展“流动党校”特色党建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基层党建”。


5月17日上午,教工二支部党员翟坤周副教授应邀在北川县曲山镇镇政府会议室为参加曲山镇2019年村(社区)干部党建培训会的全体党员干部作“从‘战役’到‘战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几个问题”的专题报告,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伟大智慧、新时代精准脱贫攻坚战役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选择、新时代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新时代基层领导干部的使命与责任等方面深度解读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全面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乡村生态振兴,以生态文明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组织振兴,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特别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关系。翟坤周副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旁征博引、逻辑紧密,参加培训的党员干部纷纷表示深受启发,对做好乡村建设工作充满信心。


5.17日下午,全体党员深入曲山镇石椅村实地考察了该村的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文化建设、法治建设等情况。石椅村又名石椅羌寨(羌语称“拿巴日格”),位于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老县城右侧),2008年石椅羌寨历经八级地震,羌寨内建筑物无损伤,生态环境无破坏,居住羌寨内的人员无伤亡,被媒体誉为“史上最安全的羌寨”。该村坚持民族团结,推行四治为村(支部领治、村民自治、协商共治、教化促治)、产业富村(做强主导、做大基地、创优品牌)、班子强村(政治建设引领、组织建设强基、作风建设护航)、文化兴村(厚植乡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感恩文化)、生态美村(守好一河清水、护好一山绿色、管好一家之园)的“五村建设”,着力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水果产业,获得全国十佳最美乡村称号。


5.18日上午,北川著名的羌族文化传承人、绵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母广元老人应邀给党员师生详细地介绍了石椅村的由来和羌族这一古老民族的历史、人口、地域分布、文化传承等情况,指出羌族是一个自强不息、性格坚强的民族,石椅村在灾后重建中经济社会发展超前了至少30年,要感谢中国共产党的亲切关怀和英明政策。随后,石椅村党支部书记陈爱军和大家进行了座谈交流,介绍了该村的基本情况、产业发展、基层党建、文化建设、远景规划等情况。陈书记介绍该村辖3个村民小组、共有104户、354人、耕地面积179亩、幅员面积4000亩、森林覆盖率95%、共有党员24人。该村在灾后重建中大力发展交通,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通过政府支持、村民自筹的方式修建了水泥公路,为致富奔小康打开了通道。该村加强规划,着力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大力发展水果产业和旅游服务产业,共有16户农家乐,年产枇杷、桃子、李子、核桃等水果上百万斤,每年接待乡村旅游游客十余万人,人均收入2万元,获得全国十佳最美乡村称号。该村注重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民风淳朴,注意深入挖掘石椅等景点和羌族文化的文化内涵,妇女闲暇时间研究菜谱、羌绣等文化,过好三八妇女节和重阳节等节日,体现尊敬妇女、尊老爱幼的传统。该村注重基层党支部建设,加强党员教育,发挥党员带头作用,获得了北川县唯一的四川省基层优秀党组织称号,陈书记本人获得了四川省劳模和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带头人称号。在乡村振兴中该村将进一步加强规划,大力引进人才,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通过打造旅游景点、挖掘羌族民族文化、建立观光合作社、打造游乐园、建立研学基地、建设民俗客栈等把该村建设成为研学、游乐、观光、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体现绿色、生态、文明、繁荣的新乡村。最后,学生党员演唱了《歌唱祖国》《映山红》等革命歌曲,为党建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

本次活动是澳门威斯人游戏网站官网教工二支部、学生三支部与北川县曲山镇共建“流动党校”(“红旗”党校)联合开展的特色党建活动的一部分。“流动党校”特色党建活动是澳门威斯人游戏网站官网党委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模式,通过与游仙区朝真乡、涪城区吴家镇、北川县曲山镇、游仙区梓棉镇、青川县凉水镇等共建“流动党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教育,服务基层党建,推动学院与地方的合作及支部联建。一方面通过整合学院师资力量,围绕党史党建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形势与政策、时事政治、产业发展、绿色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等进行理论宣讲、问题解答,积极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为学院党员教育提供实践教育基地和生动实践案例,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李昌国、江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