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 (国际观察)一周年回眸:乌克兰危机升级如何改变世界
新华社记者张远 刘健 刘轶芳
2022年2月24日,乌克兰危机骤然升级。回眸这一年,人们深刻感受到这场危机给世界带来的冲击。
一年来,变化的不只是犬牙交错的对峙战线,从防护头盔升级到主战坦克的北约对乌军援,每天都在增长的伤亡数字,还有不断失血的欧洲经济,匈牙利面包房成倍上涨的电费和面粉账单,突尼斯农场主面对的高昂饲料价格……这场“21世纪以来欧洲发生的最大规模军事冲突”带来的全球安全挑战之严峻、地缘政治变动之剧烈、经济社会受冲击之广泛,远超预料。
一年来,世界上越来越多有识之士认识到,美国抱守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冷战思维,打着意识形态旗号,玩弄地缘政治游戏,其种种恶劣行径正在从根本上动摇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世界变乱交织之际,唯有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以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才是人类社会共克时艰的正确道路。
这是2022年3月8日,一对情侣在乌克兰伊尔平告别。新华社发(迭戈·埃雷拉摄)
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火炮、坦克、无人机,硝烟、废墟、逃难者……类似画面几乎每天都在电视以及社交媒体上滚动,告诉世界这场冲突的烈度并未随时间流逝而减弱。相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竭尽全力试图击败俄罗斯,全球安全形势正面临螺旋式恶化的风险。
在美国主导下,北约持续向乌输送武器装备,提供人员培训与情报支持,不断给这场危机火上浇油。自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美国承诺向乌克兰提供的军事援助总额已达300亿美元。从最初只向乌提供头盔等非致命性军事装备,一步步发展到提供单兵反坦克导弹等致命性武器,再到提供装甲车、自行火炮等重武器,近来又承诺提供主战坦克并且开始讨论提供战斗机等进攻性武器,西方对乌军援力度不断升级。北约在东欧、波罗的海三国等俄周边地区不断加强军事部署,积极吸纳瑞典、芬兰入约,德国、法国、丹麦等北约成员国大幅增加国防开支,这些举动都在不断刺激俄安全神经。
在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看来,欧洲“事实上已经间接与俄罗斯交战”,“不久我们就会听到所谓‘维和部队’这类东西了”。俄罗斯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研究主管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认为,西方向乌提供坦克极有可能导致俄罗斯与北约走向直接冲突的边缘。俄外长拉夫罗夫在接受塔斯社采访时也警告,西方旨在全面遏制俄罗斯的政策极其危险,有可能导致核大国之间的直接武装冲突。
为应对西方军事压力,俄罗斯也在加紧强化军力,展示战略威慑能力。一方面,俄军加大对乌军事、通信、能源基础设施的攻击力度,以破坏乌战争潜力。另一方面,俄通过部分动员扩充军力,并计划在2023年至2026年进行大规模调整,将军队人数扩充至150万,同时加强装备供应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国防需要。
这场危机之所以发展到这一步,根源在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固守冷战思维、沉迷零和博弈、热衷阵营对抗,试图通过“代理人战争”来最大限度地削弱俄罗斯。“随着对话渠道关闭,火炮成了传声筒。”彭博新闻社专栏作家潘卡杰·米什拉写道,美欧对乌不断升级的军事援助开启了全球政治的“危险新时代”。
地缘政治版图重塑
正如米什拉所言,乌克兰危机升级深刻重塑全球地缘政治格局。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与俄罗斯之间的对抗愈演愈烈。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资深外交官傅立民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总统拜登反复强调美方支持乌克兰“要打多久就打多久”,如果拜登的意思与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的表态一致,即美国的主要目标是削弱并孤立俄罗斯,那么这个目标非但无法达成,而且会导致一系列负面后果。如果流血冲突长期持续,对欧洲、俄罗斯、乌克兰和美国来说都不是好事。
遭受冲击的欧洲和坐收渔利的美国之间渐生嫌隙。乌克兰危机升级之初,欧洲与美国展现出“团结”姿态,但很快欧洲就强烈感受到对俄制裁带来的反噬效应:能源价格飙升,物价大幅上涨,百姓怨声载道。而美国不仅向欧洲高价出售能源和军火,还制定了《通胀削减法案》和《2022芯片与科学法案》,其中包含巨额产业补贴和遏制竞争的霸道条款,严重伤及欧洲利益,引发欧洲国家强烈不满。意大利前经济发展部副部长米凯莱·杰拉奇表示,北约在美国主导下不断东扩是造成乌克兰危机升级的根源之一,而危机的代价却主要由欧洲承担。
2022年8月18日, 人们在法国巴黎郊区的一处加油站加油。(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拒绝选边站队,展现独立自主意愿。美国政府曾施压沙特、阿联酋等中东地区盟友,要求这些国家增加石油产量以压低国际油价,配合西方对俄制裁,结果遭受冷遇。在日前举行的第59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美国等西方国家领导人大肆鼓吹“俄罗斯威胁论”,遭到发展中国家反驳。哥伦比亚副总统弗朗西娅·马尔克斯说:“我们不想继续讨论谁将是战争的赢家或输家。我们都是输家。”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刊文指出,非洲和南美国家一些领导人明显感到失望,他们认为乌克兰危机耗费了时间、金钱和注意力,牺牲了其他紧迫问题。
事实上,发展中国家对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越来越不满。本届慕安会发布的《2023年慕尼黑安全报告》指出,乌克兰危机升级给国际秩序带来挑战,很多亚洲、非洲、拉美国家对现有国际秩序抱有“合理不满”,这样的不满需要得到尊重,世界需要重新塑造国际秩序愿景。
外溢效应波及全球
面对西红柿、大米、鸡蛋等食品价格翻番,埃及垃圾回收工阿卜杜勒-拉赫曼不得不再去找一份夜间兼职以养活三个孩子;突尼斯小农场主梅里亚无力承担饲料价格大涨带来的成本激增,不得不卖掉三分之一的牲口以减少亏损;匈牙利面包店主玛吉特眼睁睁看着天然气账单上涨超过6倍,经营陷入困境……乌克兰危机升级,尤其是西方针对俄罗斯的严厉制裁,对各国经济和社会领域产生重大影响,溢出效应波及全球。
在经济层面,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剧全球通胀。俄罗斯是世界主要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西方对俄多轮制裁干扰破坏市场机制,导致欧洲天然气价格一度创下历史新高。俄乌都是粮食出口大国,冲突导致两国出口受阻。尤其是西方针对俄农产品出口设置“隐性壁垒”,致使俄出口商在许多环节被“卡脖子”,国际粮价受此影响大幅波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显示,2022年,45个国家和地区的总计约2.05亿人处于“危机”级别或更严重级别的粮食不安全状态,人数较上年大幅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通胀率为8.8%,远高于2021年的4.7%。美国、欧洲、日本通胀率均处于数十年来的高点,土耳其、阿根廷等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形势更为严峻。
2022年2月27日,在罗马尼亚北部与乌克兰接壤的锡雷特边境关口,乌克兰女子在帐篷外打电话。(新华社记者 林惠芬 摄)
在社会层面,乌克兰危机升级引发新的难民潮,同时也加剧了全球贫困问题。一年来,数百万难民逃离乌克兰,形成欧洲二战以来最大难民潮,挤占欧洲各国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令这些国家的财政不堪重负,对其社会保障与协调能力构成严峻考验。从全球范围来看,粮食价格高企,对全球最贫困人群的冲击最严重。据世界银行估算,粮价每上涨1%,全世界就会有1000万人陷入极端贫困中。通胀加剧也在激化许多国家的社会矛盾,购买力下降导致的抗议和骚乱时有发生。
眼下,乌克兰危机尚无平息迹象,对世界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外溢效应仍将持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说,乌克兰危机是2022年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不利因素”,2023年可能也是如此。
劝和促谈方为正道
乌克兰危机负载着上世纪冷战遗留的历史问题,凸显当下百年大变局中的复杂博弈。
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中国对冲突扩大化、长期化感到担忧。一年来,中国始终站在和平一边,站在对话一边,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为推动局势降温、尽早实现停火止战和避免人道主义危机作出努力。
回顾中方历次表态,劝和促谈始终是关键词,呼吁理性冷静一以贯之。
从冲突发生的第二天起,习近平主席就提议通过对话寻求政治解决争端。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冲突战争没有赢家,复杂问题没有简单答案,大国对抗必须避免。他多次同法国、德国、美国等国领导人和欧盟等区域组织负责人通话,清晰阐明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主张:“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都应该得到遵守,各国合理安全关切都应该得到重视,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都应该得到支持”,“要坚持劝和促谈”“要防止出现更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要构建欧洲和亚欧大陆持久和平”“要防止局部冲突扩大化”。
2022年4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为应对国际安全挑战、实现世界长治久安提出中国方案,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同与支持。日前,中国政府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为解决全球安全难题提供更系统的思路、更可行的举措。
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说,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协同合作的发展方式,这超越了通过强权竞争与军备竞赛来实现自身安全最大化的零和思维。印尼智库亚洲创新研究中心主席班邦·苏尔约诺表示,不同于某些西方国家片面追求自身安全的思维,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追求的是共同安全,是强调和平、合作的安全观,有利于建立相互尊重、平等互信的国际秩序,对人类实现持久和平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观察人士指出,人类社会绝不能重走阵营对立、分裂对抗的老路,绝不能陷入零和博弈、战争冲突的陷阱。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强烈愿望,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更是时代前进发展的正确方向。全球安全倡议所倡导的理念主张,所提出的“支持通过对话谈判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等热点问题”的具体路径,为化解危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提供了重要指引。(参与记者:邓仙来)
来源:新华网
2023.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