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达到50.9%,历史性超过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量占比不断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日益迫切。
占比提升带来新挑战
目前,我国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已超13%。分析指出,新能源渗透率占比达到15%至20%时,将会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严峻挑战。新能源电力生产因在时间上较难与实际电力需求相匹配,在安全保障上,需要电力系统以及管理方式发生重大改变。
新型电力系统以确保能源电力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电力需求为首要目标,以高比例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为主线任务,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路径布局,科学部署、有序推进。”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余兵说。
6月2日,国家能源局组织11家研究机构编制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发布。蓝皮书提出制定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发展路径,即加速转型期(当前至2030年)、总体形成期(2030年至2045年)、巩固完善期(2045年至2060年),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在加速转型期,推动各产业用能形式向低碳化发展,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新能源开发实现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引导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
构建多元绿色电源结构
我国全社会用电量高速增长,去年达到8.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美国、欧盟、日本用电量的总和。我国电力系统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输送容量最大、输电电压等级最高、多区域电网交直流混联的电力系统,同步建成了完备的电力工业体系。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杜忠明表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遵循基本国情和发展规律,不能另起炉灶,应在现有电力系统上创新升级。
杜忠明分析,在电源侧方面,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对系统调节能力提出更高需求,新能源尚未形成可靠替代,且大多不能为电力系统提供转动惯量。在电网侧方面,大型新能源基地开发外送对输电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双高”电力系统对调度运行技术升级提出迫切需求,配网层面亟需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性、交易灵活性和供电形式多样性。在用户侧方面,负荷尖峰特性日益显著,负荷侧灵活调节能力尚未充分挖掘,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业态新模式需要积极培育。
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特征是新型电源结构。蓝皮书提出,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发电,构建多元绿色低碳电源供应结构。考虑我国用电刚性增长需要以及新能源可靠替代能力还有待提升,要稳住煤电电力供应基本盘,大力建设新型煤电。为加快提升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能力,需积极打造“新能源+”模式,通过创新设计储能与新能源协同的智慧调控模式,使电站出力特性接近常规电源。
加强源网荷储协同控制
为满足大规模新能源消纳需求,需充分挖掘源网荷储各侧消纳潜力,并推动用户侧多领域清洁能源电能替代,促进新能源消纳利用。
我国新能源基地远离负荷中心,大规模新能源安全可靠外送面临较大挑战,亟需推动主干电网提质升级、柔性化发展,从而支撑高比例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
要充分发挥新型储能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关键环节作用。杜忠明说,新型储能发展布局需充分结合系统需求及技术经济性,积极拓展应用场景,在源网荷各侧规模化、科学化发展布局。充分发挥储电、储热、储气、储冷、储氢等优势,实现多种类储能在电力系统中有机结合和优化运行。
数字技术是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的新型工具。蓝皮书提出,为支撑源网荷储协同控制,需建设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新型调度运行体系。专家表示,为全面提高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多元负荷承载能力及安全供电保障能力,需推动电网智能升级。要构建能源电力数字经济平台,推进数字流与能源电力流深度融合。(记者 王轶辰)
来源:经济日报
2023.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