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斯人(中国)官方网站
西南科技大学 | 联系我们
我中心陈君锋博士受邀参加绵阳市全市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座谈会并发言
发布人:陈君锋  发布时间:2022-07-05  动态浏览次数:10

我中心陈君锋博士受邀参加绵阳市全市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座谈会并发言


  7月1日,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共同举办全市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座谈会。我中心陈君锋博士受邀参加,并发表《深度挖掘三线建设文化资源 谱写文化强市新篇章》的学习心得: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并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治蜀兴川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报告也强调,要加快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绵阳具有深厚的三线建设历史文化底蕴,奠定了文化强市的基础。三线建设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29个直属部门在绵阳地区下辖13个县域建设了104项重点项目,涉及国防工业、基础工业、配套保障和交通邮电设施4个板块,13个行业领域,其中在现绵阳市辖区范围内建有54个中央直属项目,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铁道兵学校、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分局、清华大学西南分校、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此外,为支援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四川省、成都军区还在绵阳兴办了一系列“支重”项目,如成都军区马角坝水泥厂等。这些中央直属项目、支重项目大部分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长虹、九洲等已发展成为后三线时代绵阳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同时,这些三线企业所创造的文化遗存璀璨,工业遗产资源丰富,使得绵阳具有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的独特优势。因此,深入挖掘绵阳丰厚的三线建设历史文化资源,全面加强系统性保护、利用、开发三线工业遗产,以聚民心、兴文化、展形象的方式,谱写绵阳文化强市新篇章,已为当务之急。

首先,要进一步做好绵阳三线建设历史文化挖掘整理、传承弘扬的顶层设计。一是科学梳理绵阳三线建设的历史文化脉络。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省委第十二次党代会关于“用好四川红色资源,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多渠道多声部讲好四川故事”,《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实施红色文化,‘三线建设’文化保护发展等重点工程”的要求和绵阳市委曹立军书记在中国(绵阳)科技城厦门推介会上提出将绵阳打造成为“成渝第三城”的构想,相关部门要制定绵阳三线建设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开发的配套政策,搭建三线建设历史文化挖掘传承平台,加大对三线建设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开发的资金支持和人才支持,可以研究项目等形式,多渠道、广领域与各学术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深度还原绵阳三线建设历史脉络,凝练文化内核。二是不断完善绵阳三线建设历史文化档案。绵阳市在完成三线建设博物馆选址工作,开始三线建设博物馆建设基础上,要同步进行对绵阳市境内的三线工业遗产、三线企业的全面普查,以利于进一步完善三线建设历史文化档案建设,为绵阳市三线建设研究,三线建设历史文化遗存、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提供档案支撑。三是科学阐释绵阳三线建设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三线建设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大事件,有其特殊的精神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将特殊时代的三线文化融入新时代,并成为绵阳新时代发展的精神动力,已迫在眉睫。因此,我们要科学阐释绵阳三线建设历史文化的新时代内涵,培树和学习宣传三线建设先进典型,尤其挖掘三线劳模的家风家训,以扎实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让绵阳人民更加了解绵阳是怎样一步一步成为一座富有优良革命文化传统的英雄城市,如何一步一步成为中国唯一科技城,从而为实现绵阳新时代全面可持续发展,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成渝第三城贡献自身力量。

其次,要继续加大绵阳三线建设历史文化遗存、工业遗址的保护力度。一是加强立法保护。三线建设历史文化遗存、工业遗址都是不可复制的宝贵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要加大保护力度,重要的是要以立法保护为切入点,使得绵阳三线建设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能在法制化的框架内进行,通过地方性法规的确立,将三线建设历史文化的保护纳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当中,把三线建设历史文化遗存和三线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紧密结合起来,使遗产保护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二是制定差异化、个性化的保护政策。依据国家、省、市对三线建设历史文化遗存、工业遗址评定的文物等级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案,以提升这些文物的影响力,使其真正起到发挥绵阳城市宣传的品牌效应之作用。三是多部门协同合作,深入三线建设资源的保护。组建各部门联合工作组,加强三线文物普查、科学认定以及合理保护,避免三线文物的遗失与损毁;加强三线文化的收集、修复与展陈,让人民群众在展馆中了解绵阳三线建设历史与文化,继承三线精神、科学家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加强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开发工作,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在保护中开发,避免无序开发而导致遗产的损毁;加强三线建设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修复和重整,以增强绵阳市浓厚的三线建设历史文化积淀;加快推进绵阳三线建设亲历者口述史采集工程,尤其是要采取措施,抓紧访问仍健在的三线建设领导者、参与者,进行录音、录像,开展抢救性的口述史研究,使其成为编写绵阳三线历史、讲好绵阳三线故事、传播绵阳三线精神、传承三线劳模家风家训的“活材料”,避免因亲历者的去世而带来精神文化赓续与弘扬的损失。

最后,要不断创新绵阳三线建设历史文化传承模式、宣传教育形式。一是不断结合绵阳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唯一科技城等名片,实行文旅融合,开创富有绵阳特色的精品红色旅游项目,精心设计打造三线景点与其他红色景点、自然景点的联动路线,讲好绵阳历史故事、三线建设故事、风土人情故事,使其形成联动效应、叠加效应,打造文化旅游新地标,让来客不仅能感受到绵阳的古风古韵、风土人情,更能了解到绵阳的红色基因、三线建设基因,以赓续和弘扬三线精神,红色血脉。二是探索多样宣传教育方式,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历史文化的育人作用,为绵阳可持续发展育人铸魂。绵阳各级各类学校应将绵阳三线建设历史文化开发利用,成为一门课堂教学课程,通过各级各类教育,将三线精神等精神涵养融入到道德体系建设当中。还要坚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原则,借助各类媒体平台,开设三线建设大讲堂、系列讲座等活动,积极将三线建设历史文化、三线建设基因融入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当中。也要加强三线建设历史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创新乡村振兴旅游模式。还可以三线建设历史文化为依托,创作文化创意作品,如通过口述史纪录片、影视剧、音乐剧、歌舞剧以及文创作品等方式讲三线故事,丰富三线建设历史文化内涵,以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英雄·丰碑》《国魂》《一辈子》等反映绵阳三线建设历史文化的爱国情景剧已陆续走进全国各大高校、干部学院,并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不断激起人民群众的爱党、爱国、爱绵之情,体现了三线建设历史文化的感召力与感染力。三是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发挥绵阳科技城数字技术优势,将三线建设历史文化数字化升级,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虚拟体验,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将三线建设基因烙在群众的心坎上,形成渗入血液的红色印记,在绵阳省域经济副中心、成渝第三城建设的新征程上提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该发言稿最终刊载于绵阳日报7月4日理论版。




关闭